天蓝地绿村庄靓——我州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纪实
发布时间:2016-08-17 09:03:53来源: 甘南日报点击:[]
村在景中,人在画中。行走在生态文明小康村,仿佛进入了曲径通幽的公园,如画的村容村貌让州外来客羡慕称道。
穿梭在柳林镇上卓村乡村阡陌间,随处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画面,从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到新产业发展,一派如火如荼的景象。
然而就在几年前,对于上卓村的村民而言,“生态发展”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随着“生态旅游”“生态产业”“生态家园”等具象化的事业蓬勃兴起,这个抽象的概念词汇也逐渐落实为切实推进农村发展的新引擎。
近年来,我州大力实施“生态立州”战略,着力建设“生态甘南”,在保护和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生态立州”战略的指引下,广大农牧村走上一条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之路,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走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呼吸都是甜的。”
提起甘南,大家都会想到碧水蓝天和草地牛羊,但是多年前的甘南农牧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垃圾乱堆、柴草横放、道路泥泞不平。
徜徉在合作市卡加曼乡香拉村,昔日杂乱的现象已不复存在,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藏式民居、宽阔整洁的道路、生机盎然的花圃草地,处处是景、步步入画。从昔日贫穷的小山村,到如今花团锦簇、绿草茵茵的致富明星村,70岁的桑杰老人见证了这个奇迹。
说起村庄的巨大变迁,老人一脸自豪。他说:“党的政策使我们村面貌一年一个样,生活条件也一年好似一年,闲暇时在村里村外走走逛逛,还可以到广场上跟老伙计们聊聊天,生活其乐融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甘南的财富,应该惠及每个老百姓。”这一理念一直是甘南州几届领导班子的共识。2015年我州整合各类资金5.63亿元,大力实施“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103个,有效改善了示范村的基本生产生活、基本公共服务、基本社会保障和基本生态环境条件,为“十三五”期间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探索了路子、创新了模式、积累了经验。
走进临潭县冶力关镇池沟村,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一座座石桥连接着村庄。溪边的农家小院,青瓦白墙、绿树掩映。院墙上,农民自己画的山水画朴拙、生动;空地上,石头围成的花圃别致而自然,村边一棵棵杨柳树像是在列队迎接八方来宾,欢迎着每一位客人,苍翠的山峦绵延起伏,突兀的山石青苔裹面,在河谷,淙淙的小溪一路欢歌向前奔流。山水之间,一个个干净整洁的房屋散落其间,如一幅美不胜收的水墨画。
环境优美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吸引了国内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大家不禁感叹:“走在文明生态小康村,呼吸都是甜的!”
“生态品牌是我们的金字招牌。”
现如今,独具甘南特色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已成为展示我州新农村建设成就的最好窗口,“绿色小康”路越走越宽。
在“生态立州”战略不变的前提下,各地纷纷创新思路,为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加入新的内涵。
生态文明示范村旨在把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游的美丽去处,它因此有了更新的诠释和更深远的意义,一个个特色村庄就像一个个美丽童话一样陆续诞生。
我州结合示范村各自特点,因地制宜,坚持差异化,避免同质化,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发展思路,创建了红色旅游型、生态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等风格多样、特色各异的生态文明示范村。
“近年来,卓尼的‘红色旅游’初现雏形,用于旅游设施建设的投入也不断加大。现在,博峪村的土司官邸修缮为‘博峪村希望小学’。”村党支部书记说。借着“土司文化”的金字招牌,博峪这个距县城5公里的小村庄,每年都会吸引上万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而村民也因势而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放下了锄头,办起了别具特色的农家乐,每年的旅游产值正随着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逐步增加。
合作市围绕“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提出打造城乡即景的理念,充分保存农牧村原有样貌,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对农牧村的基础设施进行提升和改造,将城镇功能充分融入其中,勒秀乡安果自然村自然景观生态体验型、坚木克街道办大绍玛村等城郊休闲度假型、佐盖曼玛乡加科自然村等民俗文化型,一个个风格迥异的生态文明小康村纷纷涌现,不仅美了乡村还鼓了群众的腰包。
在生态文明小康建设中,合作市把助农增收贯穿于建设始终,坚持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农牧民增收互联互动,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目的。
“现在村子变漂亮了,面貌改善了,大家办起了农家乐、牧家乐来增收致富,生态品牌是我们的金字招牌。”坚木克街道办主任阿黑说。
“物质和精神文明都不缺,才是新时代农民”
我州确立了以生态伦理、培育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化、倡导低碳生活为目标,创新生态文化载体,开发生态文化产品,提高生态文化素养,以着力加强小康村生态道德建设、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培育生态文化村、着力推进平安村庄建设,实现农牧村群众言行文明化、村内管理民主化,引领农牧村生态文明新风尚,构建和谐共享的生态文化新体系。
在创建生态文明小康村活动中,着重选择一批自然环境好、区位优势好、发展前景好、文化特色好、村风民风好,群众积极性高,具有一定基础条件和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自然村分类创建。
临潭县羊永乡李岗村绿树成荫,行走在干净整洁的村道上,青砖白墙,整齐有序,墙壁上用小漫画形象地展示着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和谐画卷,一股乡村特有的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在村文化广场上,群众们一边拉家常一边锻炼身体,篮球架、跑步器等健身器材一应俱全。
据乡上干部介绍,李岗村文化广场曾是村里的一处沼泽地,每到夏天垃圾遍地,臭气冲天,县上通过整合天津援建项目资金50万元和县财政“一事一议”项目资金49万元,村里建成了设施完备的村级活动室和文化广场,使群众“娱乐有去处、沟通有场所、活动有阵地”。
值得一提的是李岗村还成立了自己的文化艺术团,有成员60多人,经过双联帮扶单位支持和群众自筹资金8万多元,专门配备了舞台音响设备和演出服装等,还自编自导自演了以歌颂党、歌颂新生活等戏剧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六十多个节目。
村民王举焕兴奋地说:“物质和精神文明都不缺,才是新时代农民。”
文明新风进新村 农家今朝醉春风
道路通了,腰包鼓了;电、电话、自来水,现代化生活的配套设施应有尽有,村民的视野也宽了……
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不仅让农民得到实惠,而且点燃、激发了广大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热情。
“路上不干净,很快有人扫,垃圾拎出来,很快有人运……”村民对送到家门口的“农村物业”赞不绝口。
搞好环境卫生,实现村容整洁,是创建生态文明小康村的重要内容。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是一项群众性、社会性很强的工作。通过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帮助各族群众不断提高主人翁意识,自觉参与到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实践中来。
我州以整治垃圾杂物乱倒乱堆这一“陋习”为突破口,及时清理垃圾、平整道路、疏通沟渠,在每一个村社做到宅院物料有序堆放、房前屋后整齐干净、锅台灶台一尘不染。以整治畜禽乱跑乱窜这一“顽疾”为切入点,动员引导农牧民群众发展棚圈养殖、清洁养殖,实行人居与畜禽养殖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把整治环境卫生的实际成效体现在提升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品位和档次上。
如今,一踏进甘南界内,一个个依山傍水、树木掩映,错落有致的藏式民居,很快就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从昔日山道崎岖、村庄破旧,到今日交通顺畅、乡村美丽,甘南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如一缕缕春风,吹遍山川田野,把一个个村庄装点得如诗如画。
农村今日景色新,改道改厕建家园,家家户户讲卫生,户户争挂文明星,陈规陋习随风去,文明新风进新村,农家今朝醉春风。这正是对我州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写照,也唱响了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农村主旋律。(记者 何龙 马保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