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曲县决战脱贫攻坚冲刺全面小康2016-03-14
发布时间:2018-09-20 09:37:33来源: 点击:[]
为了早日实现全县人民的小康梦,玛曲县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最大民生工程,把主要财力、物力、人力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真正在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持、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和贫困人口精准管理等方面下苦功,求突破。如今走进玛曲县的城镇乡村,条条宽敞的马路连接村落,座座整齐的瓦房拔地而起,清澈甘甜的自来水流进千家万户,成群的牛羊在金黄色的草原上游走。全县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1.91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1000人;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4471元增加到2015年的7139元;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的44.83%下降到2015年的2.4%,脱贫攻坚的成效逐步显现。
组团医疗补齐玛曲卫生“短板”。玛曲县是全省海拔最高的县,高寒缺氧,是肺心病、高血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血糖、高血脂等高原性疾病多发地,人均寿命低于全省人均平均寿命7岁。近年来,在中央和省州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县医疗卫生事业虽然得到较快发展,各族群众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是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医疗人才匮乏、医疗服务能力整体不够强的现象突出。2015年底,按照“一对一”帮扶模式,省第二人民医院抽调精干力量开展“组团式”援藏,帮扶玛曲县医院加强医疗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指导开展诊疗服务,组织巡回医疗和业务培训,整体提升玛曲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短短2个多月时间,全体队员坚持每天上下午都出诊,共接诊门诊病人1571人次,大小手术23台,查房及教学查房83次,处理疑难危重患者28人次。援藏医疗队充分发挥行业和部门优势,联合县医院骨干力量组成巡回医疗队,分赴全县7乡1镇1场逐户了解情况、采集信息,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按户分类建立了扶贫电子信息档案,将家庭状况、新农合参保、病因病情、日常用药及医疗费用报销等内容全部录入扶贫电子信息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初步建立起了因病致贫人员“数据库”,为对症下药施救、精准施策脱贫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医疗保健在家庭”的服务目标。面对玛曲中高级医技人员缺乏,教学科研与信息化建设几乎一片空白的玛曲县人民医院,省二院医疗队在积极探索“可实现、可持续、可评价”的“组团式”援藏新模式中,通过导师制、带教制等方式,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真正为玛曲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其中,省级领军人才米登海带队、名中医王世彪任副队长的玛曲小分队不仅诊治了大批当地患者,还吸引了四川、青海等周边省份慕名而来的患者。“只有选派了‘专业技术+传授技术’的优秀专家、骨干参与进来,‘组团式’援建的效果才能快速显现。”省第二人民医院院长米登海感慨地说。县人民医院院长王团胜说:“人才匮乏一度让医院发展陷入困境,医疗队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有了前进的信心。” 优秀医疗专家的到来,有效服务了玛曲百姓的就医需求,解除了患者的病痛,赢得了全县各族群众的赞许。
金融扶贫增添牧村发展“活力”。长期以来,贫困群众贷款难、贷款贵是制约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障碍,一直是玛曲县发展牧业生产、提高牧民收入所面临的一道“坎”,是推进脱贫摘帽的突出瓶颈。由于牧民群众还款能力弱,贷款风险大等诸多因素,商业银行面对困难群众的渴求也是望而却步。近年来,按照“政府引导、财政撬动、金融支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基本思路,玛曲县依托双联惠农贷款和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确立了“政府主导、产业支撑、能人带动、信贷跟进、多元扶持”的工作思路,对有能力使用扶贫贷款脱贫致富的牧户,将贷款发放给牧户自主使用,对脱贫基础差、缺少技能、还贷风险大的贫困牧户,采取“依托合作社、带动脱贫”的方式,将贷款发放到合作社,每个贫困户获得5000-9000元的分红,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既解决了贫困户有钱不增效的困扰,也较好地防范了信贷风险。由于各方工作扎实且接地气,全县累计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578户2890万元,发放双联惠农贷款3.18亿元。
民心党建筑牢基层坚强“堡垒”。玛曲县将“民心党建先锋工程”作为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深化精准扶贫、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抓手,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任务,强化基层、优化环境,凝聚人心、夯实基础,取得了实效。将改善民生作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途径,开展了走访“三老”人员、先进模范、宗教界人士、社会重点管控人员和困难群体“五必访”活动。抽调双联干部组成工作组进驻到全县42个村开展群众生产生活现状、困难问题排调查,对排摸上报的170多件问题,归纳梳理112项在乡村两级实施,总投资达到76084万元,项目涵盖生态畜牧业、牧村水、电、路、通信等各个领域。全面落实养老、医疗、城乡低保、高龄补贴、残疾人等民生提标扩面政策,2015年度,共发放牧村低保1940.72万元、困难群众生活补助273万元、救灾资金47.64万元;落实牧村养老金450万元;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任务8000户,发放便携式直播数字电视接收设备4530套;公立医院药品全部零差价销售,为1.8万名患者报销医疗费用900多万元。开展肝炎、包虫病、结核病普查7292例,为4.55万干部群众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性补助资金213万元,受益群众3184人。2015年全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0279人,参保率96%。大力开展联寺联僧、和谐寺庙创建行动,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实事项目和惠寺利僧政策,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近三年来,先后投资7700余万元,实施了11座寺院水电路改造、防洪工程、巷道硬化、危旧房改造、安装路灯等项目,全面改善了寺院基础设施及僧人居住环境;落实184万元,用于重点寺院的维修补助;投资250万元,新建了11座寺院“四位一体”活动室;为符合条件的1468名僧人每年落实生活补助267. 7万元,每人每年享受各类财政性社会保障金达到2800元。广大僧俗信众纷纷表示,要努力争做爱国爱教、遵规守法、促进和谐、护国利民的好公民,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分裂,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促进玛曲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经过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玛曲经济社会持续和谐稳定,未发生一例影响社会稳定事件,赢得了中央和省州委的充分肯定,荣获了国务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014年全省双联行动“民心奖”、2014年度扶贫工作考核一等奖等荣誉称号。制定了《2015—2017年“五强化五打造”幸福牧村创建规划》,县财政落实乡镇干部生活补助、村组干部报酬438万元,目前村组干部报酬分别达1.2万元和0.4万元,并实行逐年增长机制;疏通基层党员干部意愿表达渠道,在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中心设置“意见征求箱”,并在乡镇岗位监督台开设了群众意见栏,截至目前,共收到群众意见建议1100多条,80%以上的意见予以答复。将深化理想信念、深化形势任务、深化政策法制、深化民族团结“四项教育”纳入全县党员教育培训总体规划,依托流动党校、远程教育站点、党员“冬训”等平台,由聘请的18名客座讲师深入乡村开展集中宣讲活动30场次,8000多名党员群众参加了聆听;邀请27名老党员开展了回顾藏区新旧社会发展、揭批达赖分裂集团本质等现身说法活动,坚定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提高了宗旨意识和政策法制水平。目前,全县共有牧民党员1818名,占党员总数的42.6%,在党员党性分析评议活动中,党员评议面达98.5%,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满意率为98.7%。完善了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设置了“5+30”便民服务窗口,实行乡镇驻村干部和村干部 A、B岗轮流坐班制,制作了“玛曲县基层干部藏语学习手册”2000本,全部发放到乡镇干部手中。目前,全县210名乡镇驻村干部人均坐班时间60天以上,办理各类事项2447件。结合先锋引领行动,县委在“七一”表彰基层党组织15个、共产党员29名,命名牧村“共产党员示范户”100个,统一购买了党徽、党费收缴证各5000个、“共产党员户”牌子1600个,干部带动党员,党员带动群众的做法得到落实。
生态畜牧开辟特色产业“路径”。玛曲县把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作为增加群众收入的主渠道,大胆探索传统畜牧业向绿色现代畜牧业转变的模式和途径,着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和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牧民专业合作社,组建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558家,创建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3家,省级6家,州级7家,县级21家。牧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达7.9亿元,流转草场面积623万亩,涉及牧户4215户。2011年以来连续5年,积极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工作,每年落实奖补资金8010万元,落实了对所有承包草场禁牧、休牧及减畜计划的补助,引导牧民群众自觉执行减畜计划,自觉保护草原资源,生态和谐发展。通过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开展牦牛、藏羊提纯复壮,草地生态保护,现代草原牧养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和技术示范,积极推行羊12月龄出栏,牦牛30月龄出栏饲养技术,进一步优化了牧民畜群结构,群体生产效率提高25%,周转率增加了1.25倍,既增加了牧民群众收入,又减少了牲畜数量,缓解了日益加剧的草畜矛盾,对遏制天然草原退化,推行草畜平衡,优化畜群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保护了草场质量,解决了历来牧民群众只重数量轻生态保护的问题,2015年各类牲畜存栏100.95万头(只),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30.47%、35.91%、34.04%,各项指标逐年提高。大力开展牧民群众思想教育和技术培训,努力消除“惜售粗养”思想、“数量财富”观念,加快牲畜周转,提高草原畜牧业组织化、产业化水平,大胆探索“合作社总社+联社+联户牧场+企业”的发展模式,支持贫困户加入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牦牛、藏羊产业,支持昌翔、天玛、雪原等高原特色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完成了牛羊肉精深加工生产线的技改项目,利用“互联网+”电商模式,全县新发展网店4个,实现了电商扶贫零的突破,拓宽了牧民增收的渠道,有效促进了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玛曲牦牛、玛曲欧拉羊顺利通过了农产品地理标志品质鉴评,提升了玛曲特色畜产品品质,对创立畜产品区域共有品牌十分重要,在带动牧业增效、牧民增收和促进玛曲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畜牧业正告别小而散的传统模式,大步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畜牧业模式迈进,实现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发展的嬗变,特色产业的发展,让贫困牧民致富的信心足了,腰间的钱袋子鼓了。
共同的使命,神圣的职责。面对重大挑战,玛曲县5万多各族儿女,在深化改革进程中提升精准扶贫,攀登着更为险峻的高度,奋力创造着精准扶贫征程的新奇迹,描绘着更加灿烂的明天。(记者李虹雨 通讯员杨建强 代清萍)